年初以来一路呈下行态势的消费贷利率踩下了“刹车”!
多家银行发布通知,自2025年4月起将信用消费贷产品的年化利率上调至不低于3%。这一调整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No.1 利率“卷”至历史新低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各家银行就在陆续下调消费类贷款的利率。今年以来,多家银行加大消费贷推广力度,通过降低利率、提高额度、发放利率优惠券、丰富用款场景等方式抢占市场。3月下旬, 不止一家银行年化利率在2.8%以下,有的银行甚至出现了消贷利率与房贷利率“倒挂”的现象。
日前,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2月,全国性银行线上消费贷平均最低可执行利率为2.91%,环比下跌7个基点,同比下降28个基点,已经多次刷新历史低点。
这些低利率的消费贷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者的信贷需求,促进了消费市场的繁荣。
然而,随着利率的不断下调,业内专家开始担忧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可能会引发客户的盲目申请,导致个人债务负担加重,增加金融风险。另一方面,消费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股市等高风险领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波动和风险。
No.2 消费贷利率将不低于3%
就在消费贷价格连降之后,银行终于按下了“刹车键”。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自4月起,银行消费贷款市场迎来新变化,农业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等多家银行已上调消费贷利率至3%以上。与此同时,河南、云南、湖北等地多家中小银行近日也同步下调了三年、五年期的大额存单利率,分别调整至2.4%、2.5%。乍看是小幅微调,但这背后反映的是货币政策边际回归理性,也是一次对信贷资源错配和金融套利的风险防控。
消费贷利率的调整,此前市场就有预期。金融监管总局日前印发通知,要求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优化资源配置。业内专家表示,将3%设置为此次消费贷利率调整下限,应当是从宏观审慎的角度统筹考虑了银行资金成本、操作成本、风险成本,以及可比贷款的定价水平等多方因素后的结果。
此外,近期上市银行披露的2024年年报显示,国有大行、股份行等全国性银行的净息差普遍同比持续缩窄。
具体来看,多家上市银行净息差同比降幅达19个基点,有股份行净息差较上年末下降超50个基点。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下降至1.52%,同比下降17个基点。多家银行在年度业绩会上表示,已从资、负两端入手稳住息差下滑,但短期内净息差仍有下降空间。
业内表示,银行出手调整消费贷利率,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净息差压力,也有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和借贷的意图,避免资金违规流入投机领域,同时也防止过度压低利率扰乱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从而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