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央行开展4500亿元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操作方式调整为“多重价位中标”,终结了自2014年MLF创设以来单一中标利率的惯例,其政策利率属性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转而专注于中期流动性调节。
No.1 政策属性完全退出
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更好满足不同参与机构差异化资金需求,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3月24日发布公告称,自本月起中期借贷便利(MLF)将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操作。
有业内专家表示,历史上MLF利率曾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但也存在政策利率较多、关系复杂等问题。本次MLF操作改为多重价位中标,不再有统一的中标利率,实现了MLF利率政策属性的完全淡出,也标志着对政策利率体系的调整进入实质阶段。
实际上,央行逐渐淡化MLF政策利率属性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式:一是去年7月起MLF操作时间统一延后至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之后,实现了LPR与MLF利率的“解绑”。二是去年7月央行明确MLF操作采用利率招标,并且从每月MLF公告中可以看出,参与机构投标利率有高有低,区间宽度逐步扩大,机构定价能力逐步增强。三是去年10月央行启用买断式逆回购工具,并采用多重价位中标方式。“这半年来的持续操作积累了相关经验,市场机构对此不再陌生,这使得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在MLF操作中的推广水到渠成。”业内人士认为。
No.2 这一转变意味着什么?
政策利率属性淡出后,MLF回归流动性投放工具定位,聚焦于提供1年期流动性,与其他各期限工具一同构成央行流动性工具体系。
目前,央行流动性工具箱丰富,期限分布更趋合理,长期有降准、国债买卖,中期有MLF、买断式逆回购操作以及各类结构性工具,短期有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和临时隔夜正、逆回购。未来,央行流动性管理将更加高效精准,调控力度和节奏更加科学灵活,更好兼顾多重目标。
业内专家指出,预计采用多重价位中标后,MLF资金成本将总体下降,缓解银行净息差压力。机构投标MLF通常参考市场化的融资成本,目前,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在1.95%左右,其他中小型银行利率可能更高一些。采用多重价位中标可以更好反映机构差异化的资金需求,发挥机构市场化自主定价能力。业内人士透露,此举有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缓解净息差压力,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此外,wind数据显示,本月MLF到期3870亿元,实现净投放630亿元。这也是去年7月以来,MLF首次净投放,体现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