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777-1561
(工作时间:7×24小时)
“五经普”数据公布!谁在支撑就业?
发布时间:2024-12-31|发布人:管理员

日前,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的结果公布,对全国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经营主体,个体户进行一个全面的调查。到底这些数字背后藏着什么?它又会如何影响你我的工作和生活?

No.1  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

2023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3327.0万个,比2018年末(2018年是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加1148.1万个,增长52.7%;产业活动单位3636.0万个,增加1181.0万个,增长48.1%;个体经营户8799.5万个,增加2503.6万个,增长39.8%。

1735546574932.jpg

按行业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量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1019.7万个,占30.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60.9万个,占13.8%;制造业404.9万个,占12.2%。

1735548615753.jpg

此外,五年间,中国服务业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成长,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吸纳就业作用不断增强。2023年末,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比2018年末增加507万人。随着科技创新提质增效,企业研发创新活动增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五年间增加了517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在本次普查中表现亮眼。2023年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291.6万个,从业人员3615.9万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8.4万亿元,反映出我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态势。

No.2  就业市场有何变化?

从业人员总量的增长是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各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在增加,从而带动了就业人数的上升。

从产业间转移情况来看,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有所减少,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大幅增加。

1735606924995248.jpg

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力。从业人员增长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制造业从业人员占比24.4%,仍居首位,但人数有所减少;批发和零售业占12.4%,建筑业占11.9%。


1735606954255922.jpg

此外,在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5325.7万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858.3万人、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2781.1万人,增速最快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较2018年末增长72.5%,金融业为第三产业中唯一从业人员数量减少行业。

No.3  各区域有何变化?

从大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是法人数量和产业活动单位最多的地区,有1791.1万个法人单位,占全国比重53.9%,也即全国超一般企业集中在东部地区,比中部+西部+东北的总和还多。

1735606999244619.png

制图:城市财经


细化来看,全国第二第三产业法人数量最多的是广东,有465.9万个,其次是江苏的290.7万个,山东的278.5万个,浙江的228万个。与GDP排名一致。

从增量角度来看,广东过去五年,无论是法人单位增量还是产业活动单位增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分别增加了153.2万个、157.3万个。

1735543013265.jpg

从业人员方面,东部地区从业人员占比52.3%,下降1.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占23.1%,提高1.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20.1%,提高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占4.5%,下降0.2个百分点。这体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以及中西部地区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在增强。

但中西部地区随着产业转移和本地经济的发展,也在逐渐吸引人才回流和外部人才流入,就业吸引力不断增强,区域间的就业差距在逐步缩小,这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