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银行存款利率却出现了“一升一降”两种不同的节奏。
受去年12月“降息潮”的“余波”影响,新年伊始,已有多家中小银行跟进下调存款利率。从调整幅度来看,中长期存款利率最高下调幅度达50个基点。
虽然存款利率下行已成为大势所趋,但在“揽储”的压力下,也有中小银行采取了更为“折中”的调整策略,部分短期存款出现阶段性的“逆势”上涨。
专家认为,中小银行在吸储方面优势不明显,上调短期存款利率,可以通过市场化方式吸引资金快速到位。但总体来看,存款利率下降趋势愈加明显,逆势上调大概率难以长期持续。各家银行存款利率调整要与自身负债、净息差等实际经营状况一致。
No.1:短期存款利率“逆势”走高
2024年1月10日,汝南农商银行上调短期存款利率。相较于该行2023年1月的存款利率,其3个月、6个月的定期存款利率分别由1.40%、1.65%上调至1.50%、1.70%。但其1年、2年、3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则分别由2.25%、2.70%、3.30%下调至1.90%、2.10%、2.35%。
对存款利率采取“远降近升”调整策略的并非个例。日前,新郑农商银行也对该行短期存款利率进行了上调。相比于该行2023年1月的存款利率,其3个月、6个月的定期存款利率分别由1.40%、1.65%上调至1.60%、1.80%,而其1年、2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则分别由2.25%、2.70%下调至2.15%、2.40%。
新野农商银行也从1月11日至3月31日,上调短期定期存款利率。相较于2022年12月底,该行3个月、6个月定期存款利率分别由1.40%、1.65%上调至1.60%、1.80%,而1年、2年、3年定期存款利率则分别由2.25%、2.70%、3.30%下调至2.10%、2.30%、2.35%。
在业内专家看来,相较于全国性银行,中小银行揽存不易,在存款利率普遍下行的大趋势下,适当提高短期存款利率,是一个折中方法。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表示,存款利率上涨主要是3个月及1年期产品,这不仅有助于调整存款结构,也有助于稳定成本,这些期限短的存款相对长期限存款的利率更低。
专家认为,适度的差异化定价不等于高息揽储。优秀的中小银行应把摆脱高息揽储作为转型的目标,通过提升综合竞争力更多地拓展派生性存款,降低存款成本。
No.2:专家:存款利率仍处于下行通道
事实上,商业银行正进入“全面降息潮”。2024年伊始,多家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加入存款利率的调降队伍。
业内人士表示,中小银行往往面临着更大的息差压力,所以在大型银行之后跟进调整存款利率是必然选择。
对于中小银行逆势上调存款利率的现象,专家表示,在存款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情况调整存款利率更多是市场行为。中小银行在吸储方面优势不明显,目前部分中小银行仍然面临吸储压力,上调存款利率的目的是通过市场化方式吸收存款。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在此背景下,银行仍将在负债端压降资金成本,推动存款利率继续下行。
为了更好地稳定息差水平,商业银行大概率会以更大幅度、更高频率调降存款利率,确保负债端成本在存款定期化趋势下出现明显压降。
目前,人民银行已经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在这种背景下,未来银行仍将可能在资金端压降成本,存款利率继续下降的可能性较大。
No.3:如何做好资产配置
在存款利率多轮下调的大背景下,如果资产配置中存款较多,收益可能会有所下降。
如果追求相对稳健的收益,可在存款之外配置国债、现金管理类产品等;或适当配置一些中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如底层资产透明、配置一对一对标项目、保障资产的市场公允价值足够高的优质债权项目作为投资刚需。
将资金均衡地配置在不同流动性和不同风险的产品中,这样才能在市场波动中获得稳定和长期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