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日前《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至此,全国27个省会(首府)城市(不含四个直辖市和港澳台)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批复完毕。
未来10年,省会(首府)城市规模、定位已经明确,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蓝图基本明晰。此次规划调整,透露出怎样的城市发展新信号?谁在定位上迎来升级,又有谁面临挑战?
No.1 定位有何变化?
在城市中心定位方面,“国家中心城市” 概念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多层次的中心城市梯度体系,包括 “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 — 大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 地区 / 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 等。
根据最新的规划来看,只保留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以及广东省省会广州市这5座城市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城市定位。
此前,一直有9个国家中心城市的说法。具体是: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
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国家中心城市到底是9个,还是5个?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表示,2005年原建设部提出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2010年《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发布,明确提出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重庆这5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武汉、郑州、成都、西安等地也陆续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
如2016年5月,《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印发,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2016年12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发布,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18年2月,《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印发,提出“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
在秦尊文看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武汉、郑州等地的奋斗目标,而获批的超大特大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将这些城市列为区域的中心城市,则更强调现状,更符合近期各地的实际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城市不能继续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奋斗目标。
No.2 哪些是区域性中心城市?
处于第二层次的区域中心城市,因前缀不同、地区范围不一,也有微妙差别。
比如,南京、杭州、苏州为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郑州、太原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武汉没有前缀,直接就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第三层次的城市则依据所在地区或城市群定位,比如:长沙为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南昌为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济南为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
此外,从重点城市的独特定位来看,深圳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区划中心城市,但拥有 “全国性经济中心” 和 “国家创新型城市” 两大独特定位。在经济领域,以 “经济中心” 命名的城市仅有上海和深圳。
广州的 “综合性门户” 定位独一无二,作为中国 “南大门”,集多种城市综合功能于一体。杭州凭借 “全国数字经济创新中心” 的定位,在数字经济领域优势尽显,“科技六小龙” 的崛起便是例证。此外,宁波的 “全国航运物流中心”、厦门的 “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承载地” 等定位,均与城市自身的区位和产业特色紧密相关。
在省会城市方面,三个省会城市被确定为区域经济中心,其中成都和西安被确定为西部经济中心,武汉被确定为中部经济中心。
在交通枢纽定位上,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有:广州、西安、武汉、杭州、成都、沈阳、郑州、哈尔滨、乌鲁木齐、昆明、海口。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有:拉萨、长春、长沙、合肥、济南、福州、太原、兰州、银川、西宁、南昌、石家庄、贵阳、呼和浩特、南宁。
在数字经济方面有两个城市被赋予重大使命,其中杭州被确定为全国数字经济创新中心,贵阳被确定为西部数字经济创新基地。
分析认为,此轮批复,从国家层面上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的功能定位,优化了空间发展格局,还对耕地、生态、城镇开发等提出明确要求,城市定位的调整,不仅影响城市自身的资源配置和发展路径,还将重塑区域经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