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巴菲特11岁。
这一年,巴菲特以120美元的“巨款”开启了他的投资生涯,37年后,终于在他48岁时,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亿美元。
有人说,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追求幸福的努力过程,就是将一手不够好的牌渐渐换成一手好牌的过程。
巴菲特也确实如此。他出生时拿到的牌并不好,家族虽有经商传统,父母的日子却很拮据,母亲甚至连定期教友的聚会都取消掉,只为节省29美分买咖啡的钱。但正是这段艰难岁月,让小小的巴菲特在5、6岁时,就发出了誓要摆脱贫穷的内心呼喊。
本期弘恒悦读,为大家推荐《巴菲特的第一桶金》,让我们共同追随时间的脚步,再重温30多年间,巴菲特仅发生22笔交易,用有限的下注次数,收获了辉煌成绩的传奇人生。
从上个世纪50年代投资潮兴起开始,巴菲特就已经成为一个不可超越的神话,他是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董事长,世人口中的“股神”、“投资之神”,有的人还喜欢叫他“奥马哈的先知”,也是唯一一个不干实业,光靠投资就登顶世界首富的人。这本《巴菲特的第一桶金》关注的是一个距离我们更近的巴菲特:在赚到人生第一桶金之前的巴菲特。
No.1:专注与坚持
巴菲特从少年时就开始尝试各种各样的赚钱方式和尽力攒钱。11岁存了120美元,和姐姐一起买了6股城市服务公司的优先股。同时想尽办法赚钱:比如当高尔夫球童、卖可口可乐、买二手劳斯莱斯来出租、送《华盛顿邮报》等等,所以在15岁的时候能拿出1200美元,买下一个农场,五年之后以2倍的价格出售。
巴菲特不仅努力存本金,赚钱的理论知识也很早就开始积累。9岁开始看他爸爸办公室的书,再大一些就把城市图书馆里关于赚钱的书都看完了。关于阅读,他并没有优中选优,而是把赚钱和股票相关的书都看了。在《芒格传》中,芒格说,巴菲特可以从任何阅读的材料里学到东西。所以,关于赚钱,巴菲特不仅开始得很早,知识储备很足,具体实践也很是丰富。这本书中写道,巴菲特痴迷赚钱,在他的生活中赚钱这件事是最高优先级。
No.2:复利的力量
1973年,伯克希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巴菲特举行了股东大会,但是几乎没什么人来参加,只有他同班同学的兄弟俩前来。三个人就投资的话题,聊了几个小时,以全天候问答的方式进行,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伯克希尔的股东大会,从当初的2个人参加,发展到如今4万多人,成为全世界投资人的朝圣之旅,巴菲特的影响力也和伯克希尔的股价一样,呈现出复利增长的态势。
复利,被爱因斯坦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来自在时间流逝中的点滴正向累积,“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力量。巴菲特将自己信奉的理念、正确的事情、绝佳的主意,持续贯彻许多年,最终随着时间展开,呈现出复利增长的态势,这种成长虽然缓慢,却是有源之水,厚积薄发,终成大气磅礴之势。
No.3:珍惜信誉如同生命
巴菲特家族的祖上,有一位叫泽布隆·巴菲特的老人,他在写给21岁孙子,悉尼·巴菲特的信中,有这么一句话:“你不要指望一口吃个胖子,但我也希望今年春天生意更加红火,如果不行的话,赶紧关张,把欠债还清,保护好你的信誉,因为这比金钱还重要。”
可见巴菲特长大后形成的做人和经商的理念,有来自家族的继承,这种视信誉比金钱贵重的基因,也体现在他后来的一句名言上:“建立一个好名声需要20年,而毁掉它只需要5分钟。如果你想到这一点,你做事的方式就会不同。”
巴菲特从11岁购买第一只股票开始,到19岁读到《聪明的投资者》,追随恩师格雷厄姆,创立合伙公司,在投资并购领域大展拳脚。这个纯朴上进的小镇青年,终于在48岁这一年,挣到了1个亿美金。
这足够有分量的第一桶金,代表那个从小就发誓要摆脱贫穷的孩子,向世界正式宣告:如今的巴菲特,不再缺钱了。
他既犯过里程碑式的错误,也做出过智勇双全的壮举。他选择和喜欢、欣赏、信任的朋友交往,深情相待,投桃报李,风雨同舟。
无论经历顺境,还是逆境,他内心对成功的渴望,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真诚待人的人格品质,始终一如清澈的少年。
他不断地拿牌、打牌、换牌,直到手里终于变出了一张王牌,整合出伯克希尔·哈撒韦金融帝国的雏形,他自己也成为了王牌,像杰克船长一样昂首立于船头,展帆驶向更广阔的人生。